一、写同学的作文到底要写什么?
写同学的作文,核心不是“写人”,而是“写关系”。 **很多同学把作文写成流水账:他多高、他爱打篮球、他成绩好……**读者看完只觉得“哦,有这么个人”,却感受不到你们之间的温度。 自问:如果删掉所有形容词,这篇文章还剩什么? 自答:只剩“我和他的故事”。 因此,选材时先列三个你与这位同学**共同经历**的场景,再挑一个最能体现他性格的瞬间放大。 ---二、如何一秒抓住读者的注意力?
开头别再用“我的同桌叫×××”这种模板句。试试下面三种“钩子”: 1. **冲突钩子**:“那天,他把我的书包扔出了窗外,全班却为他鼓掌。” 2. **悬念钩子**:“直到毕业照发下来,我才发现他一直站在我左边。” 3. **反差钩子**:“全校最安静的男生,竟在升旗台上唱起了摇滚。” 写完钩子立刻补一句解释,让读者从震惊过渡到好奇,再自然引出人物。 ---三、细节描写怎样避免“脸谱化”?
**不要写“他笑起来很阳光”,而要写“他笑的时候左嘴角先翘,像被人用线轻轻提了一下”。** 自问:为什么细节越具体越生动? 自答:因为大脑对“动作顺序”的记忆远强于“形容词”。 训练方法: - 观察同学三分钟,只记录**小动作**(转笔、舔嘴唇、抖腿)。 - 选其中一个动作,追问三次“为什么”——抖腿是因为紧张?紧张是因为要上台演讲?演讲是因为想竞选班长? 这样一层层剥下去,一个动作就能折射性格。 ---四、对话怎样写得不像剧本?
**很多同学写对话就是:我说:“……”他说:“……”** 试试把对话拆碎: 原句: “你为什么不告诉我?”我生气地问。 “我怕你担心。”他低下头。 改写: 我踢了一脚空可乐罐,罐子撞在墙上又弹回来。 “怕我担心?”我盯着他后脑勺,“你一个人扛的时候,我就不担心了?” **动作+神态+短句**,比直接写“生气”更有冲击力。 ---五、怎样让结尾余味悠长?
避免“他是我的好同学,我永远忘不了他”这种口号。 用**物件回溯法**: - 找出一件与同学有关的小物品(半块橡皮、一张草稿纸、一根耳机线)。 - 结尾时让这件物品再次出现,但赋予新意义。 例: “毕业那天,他把那支断墨的笔塞给我,说:‘留着吧,反正你也写不完作业。’ 三年后,我在大学图书馆翻出这支笔,才发现笔帽里藏着一张纸条:‘其实那天,我也怕上台。’” **物件没变,情感升级**,读者自然回味。 ---六、常见问题答疑
**Q:写缺点会不会显得不礼貌?** A:关键在于“动机”。写他上课睡觉,可以补一句“后来才知道他每晚在病房陪妈妈”。缺点立刻变成心疼。 **Q:如果我和同学没什么特别故事怎么办?** A:把“普通”写出“不普通”。比如写他每次借橡皮都先吹一下灰,这个习惯背后可能是强迫症,也可能是对物品的珍惜。 **Q:能不能用网络热词?** A:可以,但要“半衰期长”的词。比如“社恐”比“yyds”更安全,前者五年后仍有人懂,后者可能变成黑历史。 ---七、一篇示范微结构(可直接套用)
1. 开头钩子: “他第一次跟我说话,是在厕所门口——问我有没有多余的纸。” 2. 发展: - 纸递过去,他塞给我一张皱巴巴的数学草稿当回报。 - 发现草稿背面是他画的“如何三天背完历史”思维导图。 3. 高潮: 历史考试前夜,他发烧缺席,却把那张草稿拍照发给我,附一句:“别全信,第条是错的。” 4. 结尾: 那张草稿我夹在笔记本最后一页,每次翻到,都能想起厕所门口那声“谢谢”。 ---八、最后的小提醒
写同学的作文不是“表扬稿”,而是“关系纪录片”。 **把镜头拉远,能看到一群人;把镜头拉近,只剩两颗心跳。** 当你开始回忆他打喷嚏时会不会闭眼,这篇文章就成了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